仍然是王小波……有些主题总是喜欢反反复复的说,虽然说不出个什么新意,但是只要提起就很满足,以前对我来说NT就是如此,现在不再提NT了,还是有别的东西可以反复念叨满足我祥林嫂的习惯的XD。
今天又看了关于他的书,这次是在广州和啊碧在一起时买的《王小波画传——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本来觉得只是借逝世八年(说八周年的感觉总是怪怪的,又不是什么庆祝的东西,虽然奥斯维辛50周年也不是庆祝的意思= =,中文真是玄妙啊……)拿小波做噱头的捞钱东西,当时就很犹豫要不要买,在书店偷偷拆开外面的包装,确实也看见目录有很多熟悉的篇目和名字,而且图……真多,我对于小波长什么样一点也不在乎,民工也好盲流也好,我又不是嫁他,干啥关心这个!而且人都死了帅如潘安又如何啊?放这么多照片……但是看见李银河的序,仍然是要看的,结果在当场就看得微笑起来,想着知小波者莫过银河,然后决定抱着书去付款。旁边的啊碧奇怪的问:“真的买啊?”我笑着点头,就凭这个序就会买的吧,值得了,真的。
那篇序的名字叫做,《他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我本来想把这篇短短的文章全部敲进来,后来google了一下发现网上就有,所以直接复制吧。但是我并不后悔掏了那35元,捧在手上的感觉始终是最棒的。
那天晚上在CAT家里,我也是一直看着这篇序笑,一个人在那里诡异的笑了很久,这也是我看小波文章的常态。今天那本《王小波画传》里面也有收录他一些时期的杂文,仍然是在课堂上看得笑到抽搐,上次看到这样的是连岳的《我是鸡汤》,有些人的文字看起来真是舒服啊,喜欢得很。
《王小波画传》里面的东西,看下去以后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都是凑数,里面的小波的亲人朋友回忆他的文字都写得不错,甚至有几篇相当出彩的,觉得这书还是买得值的。比较喜欢的一篇是刘晓阳写的《地久天长》,这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文章,中间有一段写1984年的事情,最后一句是“我休息了几天就去研究生院报到,走过街头的几家书店,橱窗里都摆着奥维尔的《1984年》。”,看到那句,眼眶莫名的就红了。到了最后,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个网上也有,喜欢的人可以看看吧。(http://book.sina.com.cn/nzt/cha/wangxiaobohuazhuan/20.shtml)
其实关于小波还写了点别的东西,但是是纸上的,就不打这么多了,本来也有一些要说的,但是一边聊天一边写日记,还是丧失了那种心情,算吧。很喜欢看书的感觉,突然超级想看《银河系漫游指南》,SW果然在某种意义上把我拉回SF的那边啊,我这个曾经的SF饭,不太可能回到以前那样了吧,不过有追求总是好的,嗯嗯。
他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 李银河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沉思。想来想去,想到了下面一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的正确谜底:
我首先猜测,这些人喜欢王小波的是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奔走,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自由在我们这个传统的东方国度是一种一度很稀少的东西,而王小波钟情于它,倾毕生精力用他美好的文字讴歌它。因此,那些喜爱特立独行的自由价值的人当然会将他引为同道。
其次,这些人或许是喜欢王小波的平等精神。王小波最反感任何将人分为等级的事情。他的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气息。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他的写作中,他最厌恶将人分为等级的做法。他甚至不喜欢听像“使命”、“拯救”这类堂皇的词,觉得自己完全不比任何人更高级以致有资格去拯救任何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平等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基本价值观。
再次,我猜这些人喜欢王小波对智慧的热爱。他在许多场合抨击愚昧,赞美智慧。他对人类发展至今所积累的各种知识和智慧有一种真正的爱好。凡是能挑战人类智力的事业他都跃跃欲试。虽然他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做,但是他对反智的倾向有一种刻骨的憎恨,这一点也许引起了同样爱智慧的人们的共鸣。
还有,这些人也许喜欢王小波所创造的美。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看家本事是创造美。对于他创造出来的美,有些人看得出来,有些人看不出来。而那些看出来的人就把它当成了一个接头暗号,以此来辨认审美上的同道。
最后,我猜有比前面几项比例要大得多的一批人是喜欢王小波的幽默、反讽和有趣。在一个无趣化倾向四处弥漫、铺天盖地的时代,王小波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郁积起来的烦闷得到了一个痛快淋漓的宣泄。因此王小波的名字才成为这批快要被烦死的人寻找其他淘气鬼的接头暗号。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